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山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在当时的历史下,对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适应的。如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当时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积极作用,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也有启发之处。
铜雕人物是一种艺术品,也是一种构景之法。园林之中,唯有山水才是观赏的重中之重。在园林中,表现的是它的自然美,绿树花草的生长,假山的屹立,水流的绘声绘色,一次机构向展示出园林的自然风景,接近自然,感受自然,亲近自然。让自然风光美化园林之景。这种艺术的展现也是自古以来的表现风格。铜雕人物还有一定的人文性,铜雕人物本身就是以人为本的,因此铜雕人物的文化内涵还具有深厚的人文性。不同的,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自己特有的经济体制,更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因此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下自然诞生的人物铜雕就不同了。
学校铜雕通过实体材料所构成的有感染力的造型以渐进、反复渗透的审美方式,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传播着文化信息对学挥着独特的美育功能。学生进入以铜雕为主体的环境空间后从对铜雕的外在形式和整体环境气氛的印象开始继而沿着由铜雕家通过作品和环境所暗示的导引方向,不断领略作品的内容和所展示的外形美。学生根据各种印象会对作品作出综合性的审美评价。特别是当他们的视线与铜雕所展示的佳角度契合时.往往会在刹那间引起他们深刻的心灵感应从而进入一种铜雕审美的佳境,并由此触发一系列审美的心理活动。这便是铜雕审美功能的信息传递方式。校园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好的铜雕作品、好的环境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更好的关于人生和审美的教育,这也是教育之本、教学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