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被后世尊为“药圣”。
中国古代的人物雕塑技术如此发达,可是却并没有像其它的石雕艺术一样流传下来 ,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国的王宫贵族们有由于封建思想的缘故他们往往避讳将自己的 样貌刻成雕像流传下来,他们往往采用龙凤、狮子、麒麟等瑞兽和仆人、武士来 烘托自己的伟大与神圣。因为统治者的避讳,因此中国人物石雕的发展逐渐停滞了下来 ,直到现代才逐渐恢复了以往的活力。中国古代有较少的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人物雕塑的重要原因,中国古代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了传统,影响深远。现存的古代人物石雕,实属凤毛麟角。也因为上述原因,中国古代人物雕塑装饰性突出,它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反映了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
城市石雕在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品质、传达大众情感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展现城市整体风貌,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创造潜在经济价值等方面, 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如何在公众一雕塑一环境的情境关系中建构审美文化场景,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石雕离不开城市,现代多元的城市设计视角有个共同的特点,对人 的意思的重新觉醒和高度重视,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空间美学和视觉艺术,设计者考虑的不再仅仅是城市空间的艺术处理和美学效果,而是综合考虑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 强调包括生态、历史和文化等在内的多维复合空司环境的塑造,提高城市的适居性和人的生活环境质量,从而最终达到改善城市整体空间环境与景观之目的,促进城市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