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高祖父孔尚当过钜鹿太守,父亲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别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李贤注解的《后汉书·孔融传》中的《融家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铜雕人物是造型艺术的一种,用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铜雕人物在我国具有悠长的前史,且并不因年代和社会及的更迭而中止。我国春秋战国铜雕人物开始呈现,继商、西周今后进一步昌盛与开展。铜雕人物在西方前史也很悠长。中国古代绘画一样,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也与中国古代人物铜雕风格有着密切的联系。 儒家哲学尊天命,受其影响,中国艺术反映为崇高 、庄严、壮丽、肃穆、典雅等等风格。道家哲学崇尚自然,在艺术上则表现为飘逸、雄浑、淳厚、古朴、淡泊、天真、稚拙等等风格。中国绘画和雕塑都有意返璞归真,追求一种内在美和一种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
校园铜雕是一个学校的标志,最具有标志性的一个标志,校园雕塑与所有的校园物质景观一样,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蕴含有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校园雕塑通过被解读,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群体的环境知觉,同时从雕塑作品中领会特定文化的设计思想、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铜雕的多样化让更多的人们都感兴趣,把它视为校园里的一道美丽的风景,这样可以缓解校园气氛。校园铜雕是物质化了的精神载体,它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反应了一个学校的精神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要求。所以校园雕塑的选择与摆放也是非常关键的。校园雕塑的选择要符合校园的文化氛围。在校园里我们常见的雕塑就是一些学者,比如马克思、恩格斯等,还有一些精神榜样,如雷锋、焦裕禄等,这些雕塑的选择就符合一个校园的文化氛围。校园铜雕是和其他的铜雕不一样,它是充满文学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