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人物石雕是以古今中外的各种人物为造型的雕塑艺术,指用各种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 的硬质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人物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 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人的形象大为丰富,数量增多,出现了武士、侍从、伎乐、舞人等各种不同社会地位的 形象,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前进了一步,雕塑手法逐渐摆脱程式化,形象写实、生动。石材雕刻是指用石头作为雕刻材料,制作成的石像、图案等等。常用的石材有花岗石、大理石、青石、砂石等。石材质量坚硬耐风化,是大型纪念性雕塑的主要材料。 人物石雕,石件雕刻承传民间传统雕刻之脉络,展现古典之风骨,闪乐典雅之性灵。
校园石雕是一个学校的标志,最具有标志性的一个标志,校园雕塑与所有的校园物质景观一样,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蕴含有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校园雕塑通过被解读,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群体的环境知觉,同时从雕塑作品中领会特定文化的设计思想、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石雕的多样化让更多的人们都感兴趣,把它视为校园里的一道美丽的风景,这样可以缓解校园气氛。校园石雕是物质化了的精神载体,它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反应了一个学校的精神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要求。所以校园雕塑的选择与摆放也是非常关键的。校园雕塑的选择要符合校园的文化氛围。在校园里我们常见的雕塑就是一些学者,比如马克思、恩格斯等,还有一些精神榜样,如雷锋、焦裕禄等,这些雕塑的选择就符合一个校园的文化氛围。校园石雕是和其他的石雕不一样,它是充满文学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