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被后世尊为“药圣”。
李时珍借用朱熹的《通鉴纲目》之名,定书名为《本草纲目》。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着手编写,至明万历六年(1578年)三易其稿始成,前后历时27年。因编著时间长,规模庞大,《纲目》一书,乃父乃子及弟子庞鹿门均参与编写,次子建元为书绘图,可谓以李时珍为主的一本集体著作。《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本草纲目》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鲜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书中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这种分类方法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2011年5月,金陵版《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而对于一些很有贡献的人来说,我们不舍得他的离去,需要用一些别的东西来纪念他,让人们记住他的伟大和贡献,然后就有了人物传记,有了人物绘画,也有了人物石雕,不可否认,这些大型人物石雕的存在很好地体现了它的作用,并且还对现代城市的存在意义。大型人物石雕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城市活跃起来,因为矗立在各个城市的人物石雕不仅是为美化环境而建立,它的存在还对现代城市的生存极具有意义。我们散步在公园和广场的时候不难发现大型人物石雕的踪影,有古代人物形象,也有现代人物形象,这些雕像是为发扬我国的美德和美化文化城市、纪念革命先辈而建设。我国的文化决定着我们的人物石雕大多数是以真人实物为模板雕刻出来,并不像美国、英国那样,是在艺术和想象之下塑造出来的。这也充分的说明我国是以含蓄真实美的手法来表现,缺点就是略显呆板,不过在一定程度上让一个城市或是县城活了起来,因为这些矗立于各个城市大街小巷的人物石雕,不仅美化环境,还为我国做出功勋伟绩的人物塑造了形象,在某种意义上延续了我国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