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塑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形式。它的空间构造可以是三维的立体形态,也可以兼备某种平面形态,但通常来说,为适应特定视点的观赏需要或装饰需要,浮雕相对圆雕的突出特征是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塑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形式。它的空间构造可以是三维的立体形态,也可以兼备某种平面形态,但通常来说,为适应特定视点的观赏需要或装饰需要,浮雕相对圆雕的突出特征是经形体“压缩”处理后的二维或平而特性。被压缩的空间限定了浮雕空间的自由发展,在平而背景的依托下,圆雕的实体感削弱了,而更多地运用绘画及透视学中的虚拟与错觉来达到表现的目的。但浮雕能很好地发挥绘画艺术在构图、题材和空间处理上的优势,表现圆雕所不能表现的内容和题材。它既具备一般雕塑的特性,又比其他雕塑形式具有更强的叙事性。
石鼓门墩由门座(又称门台、门枕)和抱石鼓组成,门座安置在大门门轴底部,用来托住大门转轴的底部。将门枕向外延长,上面做成鼓形,称为门鼓,或抱石鼓。抱石鼓有圆形和方形两种,上面雕刻着各种图案。常见的有万字纹,也有的刻出吉祥图案。如:狮子绣球、双狮戏水、云头、麒麟,回纹、竹梅双喜、竹报平安、八卦图、太极图、富贵牡丹、如意头等。北京四合院的宅门中,几乎都有抱石鼓,以雕刻麒麟,狮子,回纹居多。中国传统建筑有个特色,凡是建筑必有大门,大门一水的木质结构,讲究的像皇家大门上面有钉,不讲究的如穷人家的大门也必是对开,哪怕是几块木板拼上的呢。这种大门和门轴是在一起的,一般是一个整体,门轴必有门纂,这个门纂一般是铁的,为的是保护门轴下端,以减少门轴的磨损。而门轴就是插在一个石质的东西上的。这东西最早叫门枕石,最早的应该是出现在汉代左右。经过演变,门枕石在外面的那部分独立地发展起来,就是门墩了,并形成了独特的门墩文化。这就是门墩的起源。石鼓门墩在古代还有说法,官宦家里摆放什么类型的门墩,富贵家里摆放什么石鼓,书院摆放什么门墩。
抱鼓石一般位于宅门入口、形似圆鼓的俩块人工雕琢的石质构件,因为它有一个犹如抱鼓的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故此得名。抱鼓石民间称谓较多,如:石鼓、门鼓、圆鼓子、石镙鼓、石镜等等。在传统民宅大门前很常见,它也是牌楼建筑所特有的重要构件,主要是起稳固楼柱的作用。宅门抱鼓石是门枕石的一种。传说圆形墩是武将门前所用,古时战胜归来的将军把战鼓放在门前,以耀功绩,它既是建筑结构又是石雕艺术品,同时也是民俗生活的写照。
抱鼓石是从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物件,在古代宅门中最为常见,数千年来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宅门文化,而抱鼓石成为了宅门的一种标志,能够彰显宅门文化。关于抱鼓石的起源,要追溯到汉代,在四合院形成的早期,门户建筑中就已经使用门枕石,古时没有铰链、合页等构件稳固及平衡门框,门枕石上凿有轴槽,可安放门扇,起到支撑门框门轴作用;后来随着宅门的扩大,显露于门槛外的部分(门枕石的头部)越做越高,多被打磨成或方或圆形状,并雕刻线条,抱鼓石即是对门枕石大事雕饰的产物,承托大门的作用渐渐被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