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炉,不但是佛寺中的佛门法物,也是华人家庭中必备的供具。中华民族文化开发得很早,古时候的人,就常以焚香木熏居室以除臭秽,所以古人读书弹琴,喜欢先焚一炉香,可以净杂念而使精神集中。重视钦水思源,慎终追远是中国人的美德,所以自古以来,华人都拜天地神祗,祭祖先;上香表示敬意,是祭拜仪式中的一个主要项目,香炉就派上用场了。印度民族也流行熏香,娑罗门教也有烧香的习惯,佛教传到中国,很快就能溶入华人社会,中国的香炉,就进入佛教的殿堂了。香炉的款式很多,有大、小、方、圆、长,短不一;质料也有铜、铁、锡、石、陶瓷之别,以示身价有异;刻着不同的花纹和文字,表示用途各别不同。家庭中供有祖先牌位的,都在供桌上端端正正的放着一个香炉。如果佛教徒在家里供了佛象,也不忘放一个香炉;道教徒拜神明也用香炉,都作焚香之用。香炉,是“香道”必备的器具,也是华人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供具。历代使用的香器包含博山炉、手炉、香斗、卧炉、香筒等不同形制的香炉,以及熏球、香插、香盘、香盒、香夹、香铲、香匙、香筒及香囊等配套器具,使用的质料主要包括铜、陶瓷、金银、竹木器、珐琅及玉石等。其用途亦有多种,或熏衣﹑或陈设﹑或敬神供佛。形状上常见为方形或圆形,方形的香炉一般有四足;圆形的香炉,都有三足,一足在前,两足在后放置。
我国的香炉文化源远流长,说起香炉大家肯定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佛教,所以香炉和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家里可以摆放香炉工艺品,在佛庙有大香炉和鼎。香炉可以发出一种特殊的香气,故在佛教的经文中,常常用来譬喻证道者的心德。中国文人与香有着不解之缘,古时官宦人家,多讲求焚香,既增强生活情趣,又可作为一种门第身份的象征。所谓沉睡熏陆,宴客斗香,以显豪奢。香炉也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之物。大约魏晋以后,文人的生活中开始有了香这样一位雅士相伴。香的悠然、高雅赋予了文人生活的感悟,和心灵的寄托。因此古人常以此吟诗弄月,且文清细腻,留下了许多传之后世的佳作。日照香炉生紫烟,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千古传流,作品描写庐山香炉峰上,初日映照,紫烟氤氲,瀑布高挂,飞流奔腾,展示了盛唐气象和时人对香炉的偏爱之情。而到了宋代,人们远无唐代的豪情与狂放。政事与文事之外,他们更多的是追求生活的雅趣。北宋著名诗人陈与义在《焚香》中写道: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香。无限心意怀情,寓寄一炷香中,香已经完全渗透内化到人的精神之中。
铜香炉是香炉之一,铜香炉是铜做的焚香器具,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工艺品。铜香炉虽然质地相同但是不同时代的能工巧匠们却把他们做成了作成种种形式。会杰铜雕厂家制作各种不同种类的铜雕香炉。进来以来铜雕香炉的收藏价值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铜雕香炉以明朝的宣德炉最为精品。据历史记载,宣德三年,皇帝下旨铸铜炉,合计一万八千余件,现竟然失落得几乎无迹可寻,就连台湾的故宫博物院,也仅收藏了四座。其实,当时宣炉除了供御用外,也用来分赐给诸王、臣下及京内各郊祭坛,甚至于各地的闻名寺院,分布得非常广泛,然而在改朝换代之际,许多宣炉(包括后仿炉和私款炉),不但失散了,甚至于销毁,至今宣炉已成为可遇不可求的珍品,后仿炉、私款炉亦珍贵。原因是宣炉在短短的四五百年间遭到了多种劫难。现代铜香炉本以仿古居多,虽然质地相同但是不同时代的能工巧匠们却把他们做成了作成种种形式。围绕香炉的自身意义在演变,大胆创新,造型新颖,比例协调大方,比起古代香炉,添加了一份活力,加浓了些色调,更加象征着国家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