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出的典故之书存在上述问题最主要是对语典缺乏认识。划清语典与成语、引语、普通语词之间的界限是至关重要的。辞书关于语典的释文即"引用""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必须再加上一层限定,这个限定就是"离开源出语言环境即无法理解"。有这层限定,语典的范围即可明晰。所谓"离开源出语言环境即无法理解"有两层含义:一是从词义角度上讲,用典的词语必须具有源出的语言环境义,因而不了解源出语言环境便无法了解该词语何以具有那样一个并非词语字面所具有的词义。这类词语多由源出语言环境高度概括、缩略而成,如"河洲"用写男女爱恋或称美后妃之德,源于《诗经·关雎》之意;成语中的"三人成虎"用写流言惑众,容易误假为真,源于《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他如名句"人生七十古来稀"缩略而成的"古稀"等均属此类;二是从构词角度讲,词语形成与源出语言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如果不了解源出语言环境,即没法理解其何以为词。成语中的"逃之夭夭"之用"夭夭"来言"逃"等即属此类。语典有了上面这样的界定,显然就能把它和一般成语及引语,普通语词等划分了开来。当然,典故还有一类是事典,事典的概念比较清晰,指由古代故事所构制的词语,如"刻舟求剑"、"完璧归赵"等等。
铜雕人物雕塑是以铜雕为主要材料,雕刻而成的人物形象。而铜雕是一种以高分子环氧树脂为基体,铜雕或碳纤维等为增强体,经过复合工艺而制成的复合材料。它的主要优点轻巧、耐腐蚀、抗老化、防水及绝缘等。由于中国人物雕塑起源于工艺美术,因此大部分人物雕塑作品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实用性;注重人物面部刻画,并对塑像加彩,塑绘结合,互相补充,使得作品具有和绘画一样的美感和欣赏价值;注重以形传神,以凝练的人物雕塑语言,表现高度的意象美。人物雕塑是最能显示一个社会文化气息的大众艺术品。
铜雕风格有特点,制作手法与众不同,使得风格统一、千篇一律的建筑风格正向富有个性特征和风格多样化转变。富有特色的生活小区已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城市空间,城市铜雕的发展也将随着环境和公众意识的变化走向现代化。铜雕由于其材质的优点,在现代雕塑发展行业内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铜雕耐腐、耐酸碱的特点,成为了现在许多雕塑材料的很好选择,并且铜雕不仅外观简洁清爽,更具备了其他铜工艺品所没有的优点。现代铜雕是对雕塑传统观念的真正革命,金属材料、新加工手段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艺术,也同时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意识。铜雕从80年代进入了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时代,后现代主义的铜雕更是很难分辨各种艺术风格之间的关系。